名称描述内容

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有什么区别?


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这些细胞是免疫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细胞,它们参与对抗外来异物(如微生物)或清除死亡细胞。

吞噬细胞

在低等真核生物中,吞噬作用主要用于获取营养,但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吞噬细胞主要参与杀死入侵的病原体,从而构成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吞噬细胞是一个广义的术语,通常将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一群细胞称为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中性粒细胞。在吞噬作用中,吞噬细胞将大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吞噬至细胞内将其杀,或吞噬死细胞、小颗粒等将它们从血液循环中清除。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一种白细胞,源自单核细胞。它们是清道夫,通过不断移动以清除死亡细胞和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巨噬细胞不专门针对特定抗原,因此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固定的巨噬细胞驻留在更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的区域,例如肺或肠道;游走的巨噬细胞在血流和淋巴结中移动以检测入侵者。

巨噬细胞有多种功能,是研究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的重要对象。巨噬细胞容易获得,便于培养,但属于不繁殖细胞群,在条件适宜下可生活2-3周,难以长期生存,在制备单抗时常取用巨噬细胞作为饲养细胞。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中最丰富的白细胞,由粒细胞演变而来,本质上也是吞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曾被称为“原型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在机体免疫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其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同时也吞噬异物。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处理了大量细菌后,自身也会死亡,变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抗菌作用比巨噬细胞更有效,并且具有多种杀菌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是产生活性氧化物或产生几种抗菌蛋白。中性粒细胞还能释放抗菌因子,并形成细胞外捕获器来 “捕捉 ”病原体。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也是白细胞的一种,也由粒细胞产生,与其他血细胞一样,在造血过程中由骨髓产生。嗜酸性粒细胞也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通过释放炎症因子和细胞毒性阳离子蛋白来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对抗不易被吞噬的较大寄生虫。炎症分子和细胞毒性阳离子蛋白的释放不仅会破坏寄生虫,还会对宿主组织造成损害,因此,它们也与哮喘和过敏的发生也有关,并且在患有哮喘或过敏的人体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更高。

 

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之间的差异

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都是胞体中含有呈分叶状的淋巴细胞核的白细胞,这是将它们与其他白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区分开来的标志。

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占比较高,其中40-75%的白细胞是中性粒细胞,而只有1-6%的白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且嗜酸性粒细胞较大,细胞的直径为12-17微米,中性粒细胞的直径则只有9微米。

中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较短,只能存活 5-90 小时,而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可存活 8-12 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 8-12 天。

虽然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都是骨髓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但它们在结构和抵抗侵袭的作用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因此它们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是吞噬小微生物,而嗜酸性粒细胞则通过释放炎症因子和细胞毒性阳离子蛋白来对付大型寄生虫。

图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