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描述内容

为什么在细胞培养中需要无血清培养基?

在细胞培养的发展早期,研究人员主要依赖血清、血浆或组织提取物来支持细胞生长。然而,这些天然来源的培养基存在成分复杂、批次差异大、难以标准化等问题。1950 年,Harry Eagle 开发了 Eagle’s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MEM),标志着现代合成培养基的诞生,但仍需添加血清。随后出现的 DMEM、RPMI 1640 等基础培养基为无血清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重组 DNA 技术的出现,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大规模生产并实现高纯度供应,使得 无血清培养基(Serum-Free Medium, SFM) 得以广泛应用。进一步发展的 化学成分确定培养基(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CDM) 完全摒弃血清及动物源成分,组分明确、可控性更高,尤其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严格的临床和产业化场景。

在细胞培养中,无血清培养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避血清的固有缺陷

  • 批次差异:血清来源复杂,不同批次间差异显著,影响实验可重复性。

  • 成分不明:血清含有大量未知因子,容易干扰研究结果。

  • 污染风险:血清可能携带病毒、支原体或内毒素,在临床和药物生产中尤为危险。

  • 纯化困难:血清蛋白增加下游生物制品纯化的复杂性和成本。

2. 提升培养体系的可控性与一致性

  • 成分明确:无血清培养基的配方清晰,可精准调控实验条件。

  • 降低干扰:排除血清后,更易解析特定生长因子或信号通路的作用。

  • 结果可靠:减少不确定因素,提高实验重复性。

3. 满足多样化应用需求

  • 临床与细胞治疗:降低外源污染风险,提升细胞产品安全性。

  • 生物制药:简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利于规模化制造。

  • 科研探索:干细胞研究、信号通路分析等需要高度可控的培养环境。

4. 符合伦理和法规要求

无血清培养基减少对动物血清的依赖,符合“3R 原则”(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优化),也契合越来越多法规对无动物源成分的要求。


无血清培养基的发展经历了从依赖血清到完全替代血清的过程,逐步走向化学成分定义与个性化设计。未来,随着 3D 培养、类器官和灌流系统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无血清培养基将继续向 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控 的方向演进,为科研、临床和产业提供更可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