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塑料与大脑中天然存在的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与帕金森病和某些类型痴呆症相关的变化。
杜克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发表在近日的《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研究人员报告说,这些发现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环境因素对人类生物学的实时影响推动了这一研究。
之前有研究团队检测了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品,发现近80%的血液样本内包含微塑料颗粒,平均每毫升血液中1.6微克。其中最常见的塑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韦斯特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环境中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出现可能代表了帕金森病风险和进展方面的新毒素挑战。”"考虑到我们水和食品供应中这些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增加,这尤其令人担忧。"
韦斯特和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以及三一艺术与科学学院化学系的同事们发现,塑料聚苯乙烯的纳米颗粒——通常存在于一次性饮水杯和餐具等一次性物品中——会吸引被称为α-突触核蛋白的蛋白质的积累。韦斯特说,这项研究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在这些积累聚集的神经元区域——溶酶体内,塑料和蛋白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研究人员表示,塑料-蛋白质的积累发生在研究中进行的三种不同模型中——试管、培养神经元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韦斯特说,关于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在人类体内发生以及塑料类型是否可能发挥作用,仍然存在疑问。
韦斯特说:“虽然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污染物正在被密切评估其对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影响,但我们在模型中观察到的相互作用的惊人性质表明,需要评估越来越多的纳米塑料污染物对帕金森病和痴呆症风险和进展的影响。”
“监测纳米塑料所需的技术仍处于尽可能最早的阶段,还没有准备好回答我们所有的问题,”他说。“但随着我们看到这些颗粒在我们的模型中能做什么,希望这一领域的努力会迅速增加。如果我们知道要注意什么,我们就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而不会损害我们每天从塑料中获得的所有好处。”
微塑料如何进入人体内?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食物、水体、空气以及生活用品中
可以说无处不在
但它是如何进入我们体内的?

1. 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微塑料被水生生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进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可能是人类微塑料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牡蛎和扇贝等低营养级水生生物,它们在摄食过程中只能判断颗粒物的大小,因此可能会把微塑料当作藻类等食物摄入。
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水生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也会经由一道道佳肴被输送至人体内,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在海盐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食盐受到“污染”无疑会加大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 通过饮水或饮料进入人体
水是人体代谢的基础物质和必要环境,存在于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中的微塑料已成为人体微塑料的重要暴露源之一。

曾有研究者对中国多个城市的自来水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各样本均存在呈碎片状、纤维状和球形等不同形状的微塑料。存在于饮用水中的微塑料,是最危险的直接暴露源。
3. 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微塑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释放于空气中,继而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明菊等人在文章中指出,一个轻度活动的男性每日可吸入微塑料颗粒接近300个。在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邻近的肺组织标本中,病理检查可见到纤维素和塑料微纤维。
4. 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微塑料经皮肤接触而被吸收的暴露途径容易被人忽视。

牙膏、磨砂膏等洗化用品是微塑料最常见的载体,研究人员推测纳米塑料可以穿过真皮屏障,进入人体。2017年,我国学者进行的市场调查发现,7.1%洁面和2.2%的塑料外包装沐浴产品含有微塑料。
已有不少研究者对动物进行微塑料暴露实验
证实微塑料对生物体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健康危害
例如在实验条件下引起炎症和细胞损伤
尽管对于微塑料是否危害人体健康尚无研究证实
但微塑料表现出的生理毒性
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如何缓解微塑料污染?
降低或避免微塑料的危害
必须立刻马上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同时多多留意生活用品的材质和成分
合理使用塑料制品
不滥用吸管、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塑料瓶、外卖盒等塑料制品,多用布袋和自备餐具。逼不得已要使用时,请尽量选择可降解塑料制品。

做好垃圾分类
使用后的塑料制品不能随意丢弃,要做好垃圾分类,帮助塑料回收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购物时多留意材质及成分
购买衣物时可以多选择羊毛或棉质等天然材质;选择个人护理品时注意查看成分表,减少使用带塑料磨砂成分的物品。

论文原文:
1. Liu, Z., et al. (2023) Anionic nanoplastic contaminants promote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α-synuclein aggregation. Science Advances. doi.org/10.1126/sciadv.adi8716
2. Leslie HA, van Velzen MJM, Brandsma SH, Vethaak AD, Garcia-Vallejo JJ, Lamoree MH.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 Int. 2022;163:107199. doi:10.1016/j.envint.2022.107199